癌症教我的第一課:關心,不是急著問「你還好嗎?」


我得了癌症!

在我去開刀、住院和第一次化療時,我幾乎封鎖所有消息,因為我知道朋友們一定會來關心我的狀態,但我也知道,在那個時候,我最需要的是好好休養。

因此,我只告訴了親近的家人、男友,和三位朋友。

真正的關心,不是問得多,而是懂得何時不問

開刀前兩天我就入院清腸。有天晚上和一位家人視訊,第一句話就問我:「你還好嗎?」第二個問題是:「怎麼會這樣?」最後一題是:「你怎麼發現的?」

對於關心的親友,實在不好意思請人家住嘴,只好這樣 Q&A:

Q:你還好嗎?

A:「我沒事。」

Q:怎麼會這樣?

A:「我也不知道,要等醫師開刀才知道。」

Q:你怎麼發現的?

這題好在一旁來探視我的哥哥立刻說:「你是會不會聊天啊!」

我也趁機趕快將話題轉移,問了對方最近有什麼劇可以追。

關於「你還好嗎?」這問題,讓我想起學西班牙語時老師分享的事。在國外,當別人問你:「你今天好嗎?」其實這只是一個習慣性的招呼方式,只要回答:「非常好。」不需要認真地將你當天真實的好壞感受跟對方分享。

所以後來當我在臉書公開了住院和開始療程的文章後,收到許多朋友和粉絲私訊問我:「卡姊,妳還好嗎?」其實,我有點不想回,因為剛化療後的身體狀態不比過去活蹦亂跳的我,所以真實答案是「不好」。但想起西語課提到的外國文化,我選擇先已讀不回,或是按上一顆愛心回覆。

直到這幾天,身體機能幾乎恢復到化療前的樣態,一度讓我都會懷疑自己真的有得癌症嗎?真的正在化療過程中嗎?我把那些訊息再看了一次,並且回了一句:「我很好,謝謝你的關心。」

只說一句『我在』,就是最溫柔的陪伴

我也反思著:當周遭的朋友遇到重大狀況時,自己是怎麼開口表達關心的呢?

曾經有個好朋友,她的小孩出了一點身體狀況。她在臉書上的貼文和限時動態,慢慢流露出低能量與強烈的自責。我知道她正在經歷很難的時刻,但我沒有孩子,我不是她,說實在的,也不知道怎麼安慰才不會太空泛或太多餘。

我想了很久,最後決定用最簡單的方式傳達我在乎她——在一早醒來的時候,錄了一段語音給她:

「XX,從妳的文章和動態,我知道妳一定很不好。有需要我的地方,請一定要讓我知道,我一直都在。」

就這樣,不急著問發生什麼事,不給建議,不套用經驗,只是靜靜地讓她知道,她不是一個人。

有時候,我們不需要會說話,只要願意陪著,不多問、不催促,就已經是對方能收到的最大溫柔了。

你最近一次表達關心,是什麼時候?又是怎麼說的呢?

我知道,很多朋友可能還是會好奇:我到底得了什麼癌?怎麼發現的?

這些,會在我接下來準備製作的 18 集 podcast 中好好記錄與分享。這是我人生難得的一段經歷,畢竟得癌症的機率在台灣大約只有 0.2%~0.3%。

如果你想表達關心,我很歡迎。

但拜託,千萬別來信問我「你還好嗎」唷!

按下「出色溝通力學院圖片」即可前去網站,閱讀更多溝通技巧文章

如果文章對你沒有幫助,可以按下退訂閱,你將不再收到任何電子報
Unsubscribe

Hi, I’m a creator

Read more from Hi, I’m a creator

卡姊駕到-溝通理論學堂 Communication Theory Academy 溝通理論 如果我是一個許願精靈,什麼願望我都可以為你實現——但有個條件,不管你許了什麼,你的主管都會得到十倍的報酬。你會許下什麼願望呢?我最近在看《朋友與敵人》這本書,裡面有個故事我印象很深,我稍微改寫了一下,變成上面這個問題。書中的主角撿到一盞神燈,精靈問他要實現什麼願望,他卻說:「我要你搓瞎我一隻眼睛。」 我們在日常生活與工作職場中,幾乎無可避免地會落入「社會比較」的陷阱。透過與身邊的人做比較,來評估自己的價值與表現。 我們幾乎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「社會比較」:當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、擁有更多時,我們容易感到挫敗、自卑,這是「向上比較」;例如,看著臉書上朋友打卡去西班牙旅遊,難免會比較自己怎麼只能去亞洲鄰近國家。 而當看到別人比自己差、處境更糟時,心中會油然而生一種優越感與滿足,這是「向下比較」。像是看到同事上台簡報被主管當眾打槍,雖然嘴上不說,心裡卻會暗自慶幸:「至少我上次沒那麼慘。」 應用方法 如果你懂得「社會比較」這項社會心理學理論,或許你也能像我一樣,開始更有意識地運用它,而不是被它牽著走。...

昨天朋友來幫我按摩,邊按摩我們邊聊天,她聊到自己的女兒和女友在我們板橋開的韓式炸雞店-酷酷雞,因為Threads上一篇食客的分享文章爆紅後,最近兩位老闆接單忙到沒時間吃飯。 善用群組,傳遞正向能量 對比兩個月前剛開幕後的每一天,常常是兩個人大眼望小眼,有時冷清到一天連一張訂單都沒有,媽媽看到了她們這兩個月的進步,特地在她們的家庭群組裡寫著讚美兩個孩子好棒,成長進步許多。 同樣在群組中的兒子女友看到訊息後,私下問我朋友:「媽咪,發生什麼事了嗎?」朋友說:「沒有,我覺得她們這兩個月在事業和工作上表現的相當好,我們家表現得好就是會公開說出,如果有不好需要改進的部分,我們就私下說不特地張貼出來在群組裡。」 真是有智慧的媽媽,誰都喜歡也期待在他人面前能有良好的形象,也都沒有人喜歡在公開場域被說不是或加以指責。 我也有幾個家庭群組,最常使用的群組除了我們相約碰面時間、地點外,再者就是大家把自己孩子的影片或照片秀出來,大家就會在裡面接龍回說:「怎麼那麼可愛」、「好厲害唷!」不過似乎沒有讚美過彼此的聲音,很偶爾還會有一、二則突然對某位家族成員行為的不滿指責,頓時間所有成員就會默不出聲好幾天。...

卡姊駕到-影視解碼溝通法 電影、電視劇中每場對話、每個決策,都是溝通藝術。 讓卡姊與你探討如何更有效地表達自己、理解他人, 並在不同情境中運用適當的溝通方式。 看到臉書狂跑出《童話故事下集》的短影音,看了幾個片段後太有共鳴,特地找幾天把它追完,有些人說現在婆婆沒那麼誇張了吧!有沒有我是不知道,不過曾經為人媳婦過的我只能說,我在看每一集都猶如重溫當年婚姻生活下與公婆共處的回憶。 我談談最有感觸的三件事,你在看到劇中媳婦和我的故事場景後,能先停下來想想如果是你,你會怎麼應對和溝通,再看看我和劇中媳婦的應對模式和你一樣嗎? 不是為了贏,而是為了讓大家都能好好過日子 婆婆要媳婦一大早跟她去廟裡祭拜、做法以求得孩子,媳婦不想去因此編了個理由說:「可是媽我明天要去公司加班。」婆婆竟然說:「那我們就在妳加班前來去。」 這個畫面我立刻想到二件關於拜拜這件事,有一年,年夜飯後,全家一起去龍山寺拜拜,有些微醺的婆婆,單獨把我拉到廟的後殿去,還特地示意先生不要跟過來,婆婆帶著我去找「註生娘娘」,然後就說:「舒涵,妳跪下來。」...